《亞細亞的孤兒》讀後分析暨省思

亞細亞的孤兒》是台灣著名文學家吳濁流的成名小說之一,也是當時緊張的社會中,吳濁流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寫下的一部經典小說。閱讀這篇小說讓我有深深的體悟,尤其是在小說中敘述到中國救國義勇隊青年從容就義的情節,我也是看到差點昏倒,當天晚上還睡不著覺,明明超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殺人情節不在少數,但這部小說還是讓我感到十分震撼。這次的讀後分析與心得是我第一次在閱讀之後,運用方格紙做筆記,主要記錄故事情節,以及我認為可能有特殊涵意或是重要佳句。

書訊

  •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 作者:吳濁流
  • 出版社: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 出版:1980年3月初版,1993年9月再版

故事大意

這本書主要是透過主角胡太明來闡述日治時期台灣的殖民文化與心態,內容走向我粗分為六個階段:雲梯書院國民學校教學日本留學歸鄉中國工作聖戰非常時期

胡太明小時候被送到雲梯書院讀四書五經,後來在堂兄志達的勸說下到國民學校就讀。後來太明考入了師範部,畢業後到鄉間國民學校教書,看透了日台教學與學生間的芥蒂與不平等,並且還因為身分不同而被內藤久子拒絕的愛情深受打擊,於是他決心前往日本就讀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日本留學的期間,他不願受政治的影響而與好友藍產生隔閡,並且受到了大陸激進分子對台灣人的漠視與偏見。於是在畢業後便歸國回鄉,卻發現自己家裡產生了變革,祭祀公產分開管理與庶子分家的悲劇,讓他感覺到中庸之道的懦弱與無助,接著在老友老黃的農場裡工作,見到了日本人對台灣農業的壓榨。

後來在接受曾導師的邀請下,他決定前往中國工作。在中國他與學生淑春戀愛並結婚,卻因生活習性不同而對「新時代」的定義產生質疑。在中國的反日情結間接對台灣人產生仇視感,以致後來被監禁,在他學生的幫助之下才順利越獄偷渡回台。

從大陸歸台,卻發現被特務跟蹤觀察,讓他備感失望。後來聖戰的開始,許多獻金活動、管理法令、被迫參加志願役、血汗水租等開始對台灣人物質與精神上的剝削,有權者利用「非常時期」為藉口作威作福。後來太明見到了戰爭的殘酷,中國救國義勇隊青年的從容就義而一病不起被送回故鄉。之後隨著美日關係惡化,皇民化運動變本加厲,困苦的台灣人不得不私藏米糧,而許多協會阿諛奉承來獲利生存。最後因為自己弟弟志南因戰爭之死而使太明發瘋,最後太明失蹤只剩傳聞他在中國展開自己的抱負。

※按:我覺得文章最末寫到發瘋之後好像有點潦草結束,感覺故事似乎還沒完全寫完的樣子!

佳句摘錄

  1. 可惜時機還沒有到,單憑學校的書本子裡學來的一點兒知識,事不能了解真正的社會的,世界上的事如果那麼簡單,人生就不會苦惱了。(p.30)
    • 當時有三個派別:一是合作類(如太明的堂兄)、二是激進類(如藍、詹)、三是欲求脫俗類(如太明與爺爺),最後發現一味追求知識而逃避政治的中庸思想,只是懦弱,而非解決事情。
  2. 這是多麼痛苦而絕望的裁判,現在久子和太明之間的距離已經變得非常遙遠了。(p.60)
    • 內藤久子因為日台身分關係不同拒絕了太明的愛情,假設久子並非因為不喜歡而找藉口拒絕,就可以猜想,在台日人因為長期政治施壓的環境,而對自我有過度的優越感,讓真愛顯得越發廉價。這可以對比太明去到日本後,日本房東及其女兒對太明的照顧。
  3. 以前他自己所建立的那微不足道的明哲保身的理論,這時已經完全崩潰了,他踉蹌地踏上歸途時,竟茫然不知走向何方?(p.51)
    • 曾導師大膽且有見地的在日本人前發表日台平等的質疑,讓自以為中庸的太明內心產生強烈的拉鋸戰。
  4. 象牙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研究更高深的學問,及研究做為學習手段的教育方法。說起教育,如今台灣青年都認為他是「發跡手段」的代名詞,大家只知道:要賺錢應該學醫,要鬪爭應該當律師……。可是二十世紀是科學時代,台灣人尤其應該分起直追,去研究落後的科學,將來人類也許將以科學發展的程度,來決定戰爭的勝負。(p.51)
    • 曾導師在辭行教員時寫這一段文字,也是我很喜歡的其中一段,這句話和太明爺爺的新觀念,是影響到太明後來決心前往日本就讀物理的一段轉折點。
  5. 那婦人的存在,簡直就像是一種無言的抗議。(p.55)
    • 這句也是太明強烈內心戲的一環,他對強者對弱者的施捨這種事情感到嫌惡,然而他卻不得不做這種事情。
  6. 老胡!你的迷夢醒了沒有?你一腦門子的中庸之道,你卻不知道中庸之道會叫人卑屈到什麼程度?(p.82)
    • 激進分子藍對太明的嘲諷,這也間接的對太明爺爺因中庸之道的財產管理而死之事作為伏筆,同時也加以解釋了後來庶子分家的卑微和欲求穩定,這也暗示著當時台灣人的心態如同大陸的庶子一般卑屈。
  7. 可是製糖公司有的是錢,我們必須想法吃定了它,只要自己生活過得去,子女的教育不成問題就行了,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p.101)
    • 太明老友老黃明明公司虧錢卻還是得說謊賺錢以圖營運,這極其卑微與無奈的角度解釋了中庸之道的可悲,與太明到日本或中國都不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一樣的悲哀。
  8. 陶淵明也沒有力量治癒這種創傷。(p.108)
    • 因為自己祖墳被挖卻又不能反抗(因為台灣人絕對不能勝訴)而有感而發,當時的社會並不能像陶淵明那時候一樣隱居,人人都會被迫捲入政治的漩渦。
  9. 我願意一生之中救助十萬個病人,卻不願意賺十萬塊錢,不過,救了十萬個病人,自然也就可賺十萬塊了。(p.111)
    • 回應到曾導師曾經對太明說過「要賺錢應該要學醫」這句話,說明未必學醫都只是為了要賺錢。
  10. 人生有三掬眼淚:貧苦的眼淚、病痛的眼淚、才子佳人不能相見的眼淚;可是究竟是哪一種眼淚最辛酸呢?(p.126)
    • 太明試圖去理解自己的遭遇,卻又難以從俗語中來歸類自己的痛苦。因為太明的眼淚並非這三類,而是無根的眼淚。
  11. 我相信你不是間諜,但是我卻無權釋放你,這是政府的命令,我是不得不扣留你的。(p.171)
    • 與太明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受到房東的恩惠一樣,罪惡的不是人民,而是政治,不明事理瞎起鬨的人是被操控者,而承擔罪名的卻是無辜的百姓。
  12. 對於歷史的動向,任何一方面你都無以為力,縱使你抱著某種信念,願意為某方盡點力量,但別人卻不一定會信任你,甚至還會懷疑你是間諜,這樣看來你真是一個孤兒。(p.181)
    • 全書關鍵句在此,一語道破太明的處境與心境,同時也是台灣人在日治時期的一個典型的標籤。

如要我從中挑選三句的話,我會選擇4、5、12作為代表。

心得暨省思

全書主角胡太明原版定名為胡志明(因為與越戰共產領袖同名而修改),意思是「何不明志呢?」其實全書重點就環繞在這點進行,精神上的認同感便是當時代新一代青年面臨的問題,他們夾雜在中、日之間的矛盾,難以克服的孤兒意識,卑賤的庶子文化。對於此書,我想孤兒意識的探討已經是大體的共識了,因此我想討論書中其他的現象與想法。

何謂新時代?舊潮新思的衝擊與過度自由的拿捏

舊潮新思一直是轉型的中國社會的一個矛盾點,讀四書五經的雲梯書院倒閉或許意味著中道漸漸衰弱,但其實並非說明著新思一定就絕對完美。首先衝擊的是太明的父親娶了一個小老婆,結果到後來卻看到庶子分家的卑微和不堪;第二個部分則是太明在南京工作的時候,淑春以「新時代」為支撐點,提出了結婚理論,過著糜爛放縱的生活,發表煽動群眾的空理……,這些並非新時代應該給予人們的想法,但這同時說明了,自由是難以拿捏的,突然擁有自由的舊時代中國人,只學會了如何濫用。

完全的權力使人完全的腐敗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日本人多可惡、韓國人多不要臉之類的話,我聽到後總是在心中打一個問號。這是環境氛圍的漩渦下的一個迷思,正好從此書中就可以看到了。在書中,在台日本人對台灣人進行精神與物質的壓榨,日台職員間存在芥蒂,內藤久子以身分不同為原因回絕了太明的愛情。然而最大的反差在於,當太明到日本留學的期間,他的日本房東與其女兒鶴子對太明是不是台灣人的事情反而完全不介意,甚至還帶他去散步賞紅葉。這很清楚的說明了一件事情,腐敗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被賦予權力的在台灣的統治者,他們的淫威憑藉在完全的權力之下,而在台職員間的隔閡還有內藤久子的假性優越感,只不過是權力迷思下的笑話,他們既身在迷霧中也摸不透這茫然感,終究只能成為背上歷史罪名的「日本人」。所以,一般的百姓大多是無罪的,有罪的是昏庸的政治,以及被濫用的權力,太明在書中曾被幽禁,那時的官員對他說:「我相信你不是間諜,但是我卻無權釋放你,這是政府的命令,我是不得不扣留你的。」由此可見一斑。

中庸之道並非是讓人逃避問題的藉口

中庸之道代表的是一種彈性的思想,然而在尋求歸屬感的太明的思想中,卻反而誤解中庸之道而成為了一種逃避問題的藉口。他遭到鄉人冷嘲熱諷,只懂躲藏在書堆中,祖墳被挖,也只想如陶淵明一樣隱遁世俗,才發現陶淵明也沒有力量治療這種創傷。因此故事中,藍曾經對他說:「老胡!你的迷夢醒了沒有?你一腦門子的中庸之道,你卻不知道中庸之道會叫人卑屈到什麼程度?」後來他的爺爺之死,以及農場好友老黃的卑微思想都做了最直接的解釋。

從歷史的創口看社會

從切剖歷史的角度來看這類小說,什麼是歷史?歷史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層面,我們從太明的身上看到了日治時期的殖民生態,從教職、社會、政治、農業、皇民化之餘,我們還應該有什麼樣的想法?一部好的作品最大的目的在於啟迪,如魯迅棄醫從文目的在於淑世,因為醫生可以救的是病痛,而文學家能救的是社會。因此,除了感嘆過去台灣人的辛酸之外,我想把討論的要點放在現在以及未來:現代社會中許多弱勢族群是否也是孤兒的一種?比如同性戀、種族歧視、身心障礙者……,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恰如胡太明一樣,癥結點出自於認同與歸屬感。

《火影忍者》是近年熱門的漫畫之一,我想以此做舉例再好不過了,裡面的主人翁鳴人、人柱力、組織曉,和也恰巧是面臨這種歸屬感問題。想要和大家一樣生活,想要被認同,卻發現是自己是社會邊緣被遺棄的孤兒,故事走向是喜劇效果,因此刻意美化成人人都容易被感化,然而其中我通常更注意到的是那些被邊緣化的角色,通常都是黯淡無光、隱遁封閉,不然就是成為惡勢力,而這些人若是到了真實社會中,就未必是漫畫的和平結局,比起因貪婪起邪念之人,這類人更可能鋌而走險的。因此影射到這個社會來看,社會問題的通常原因就在於被邊緣化的人無法突破的孤兒意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胡太明或是鳴人),然而這孤兒意識難道不是一般人的偏見與階層歧視所造成的嗎?答案呼之欲出。

所以吳濁流的這部作品從我的角度來看,他除了讓讀著能體會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生活生態,也在提醒今後人們一件事情:並非博愛的精神,而是接納的心胸。而小說最末太明或許是裝瘋賣傻,以此到大陸去宣揚理念,因為經過幾番內心的拉鋸戰之後,他終於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孤兒意識,他決心明志!問題始終在於胡志明三個字──何不明志呢?以此共勉之。

相關連結

臺大經典閱讀計畫(其中有些內容我並沒有完全同意。)

閱讀筆記

筆記

閱讀 []
分類 書籍
自然科學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2021).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2014)
商業理財 我們為何工作(2015).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2015).一不小心就賣光光(2015).我搬走了你的乳酪(2012).誰搬走了我的乳酪(2011)
文學小說 魯冰花(2004).亞細亞的孤兒(1993)
漫畫 寄生獸(1990-1995)

Facebook留言

Wordpress留言 (1)

One comment Add yours
  1. 文人的矯情吧!即便沒有民族間的歧視,階級間的歧視也是到處充斥 。嫌男方經濟條件不好….等等都是常態,一直在這些細節裡打轉就會在心中產生被壓迫感,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街頭無差別砍殺陌生人的反社會精神病犯就是將這種感覺放大到無限, 最後燒死自己。

    另一面的思維是跳出三界外,以人為本,不再以國家民族為本。 也就是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 合得來的深交,合不來的客套,不要在心中堆積對方的壓迫。

    事實上現實世界中國家(民族)主義的沒一個好東西,這是科學的結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